近年來,阿拉善盟立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深做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把黨的政策要求更加有力有效地落實到大漠最深處、邊境最前沿。
豐富“思想筑邊”內涵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一是開展“心向黨”系列活動,夯實文化振興之魂。在蘇木鎮、嘎查村和農牧民黨員中持續抓好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等系列活動,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砥礪初心、踐行使命,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引導廣大黨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擁護“兩個確立” ,做到“兩個維護”。二是開展“愛國心”系列活動,夯實文化振興之基。依托沿邊軍警地黨建文化帶、牧民夜校、流動黨校、都貴楞課堂等載體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打造航天精神特色品牌黨性教育基地,黨政軍警民共同成立航天護衛隊,為神舟十二號、十三號返回和神舟十五號發射提供可靠外圍保障,深入開展黨政軍警民強邊固防檢查等方式,各族群眾國家、國防、國民意識顯著提升。三是開展“心連心”系列活動,夯實文化振興之根。結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深入挖掘、整理、宣傳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額濟納旗“三易旗府”“最好牧場為航天”“國家的孩子在阿拉善”等軍民魚水情和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各族群眾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和行動自覺不斷增強。
夯實“組織固邊”基礎引領鄉村組織振興。一是著力提升組織力,助推鄉村振興。全面開展鄉村振興“比武爭星”活動,堅持與星級評定等常規載體銜接,與全盟“強作風提效能樹形象”專項行動等創新載體有機結合,聚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差異化設置“爭星”標準,搭建嘎查村干部實績“比武擂臺”,通過選樹“好書記”、先進“晾曬比”、后進“學趕超”,增強“比武”輻射效應。二加強隊伍建設,注重改善結構。結合嘎查村“兩委”換屆,選優配強嘎查村黨組織書記,全盟200個嘎查村全部實現了書記、主任“一肩挑”,班子結構進一步優化??茖W制定發展黨員規劃,發展培養對象重點向農牧民致富能手、優秀青年等人員傾斜,確保每個嘎查村每2年至少發展1名黨員,增強農牧區黨員隊伍的生機活力。三是實施融合黨建,織密組織體系。完善邊境派出所主官進蘇木鎮黨委班子、民警兼任村官機制,深入開展軍警地黨組織聯建、信息聯通、治安聯防和黨課同上、大事同議、黨員同評、典型同創“三聯四同”活動,以及“幫學習帶黨建、幫思路帶發展、幫活動帶文化、幫創新帶服務”活動,創新開展阿左旗“紅色邊境黨建長廊示范點”建設,打造“1+4+N”沿邊黨建帶,切實把黨建引領優勢轉化為鞏固北疆基層黨建長廊的政治優勢。
拓展“富民興邊”外延引領鄉村產業振興。一是開展“專項對接”行動,為產業振興夯基。圍繞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組織嘎查村與財政、發改、農牧、民委等涉農涉牧部門開展項目資金專項對接行動,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分別針對發展條件好和較弱的嘎查村,從項目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采取重點扶持、“飛地經濟”等方式,以強化項目帶動帶動全盟嘎查村級集體經濟由點及面發展。二是開展“能力提升”行動,為產業振興蓄力。圍繞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與多部門協同開展“致富能力提升行動”,黨組織和黨員帶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通過土地流轉、要素入股、勞動力就業、產銷對接等形式帶動群眾參與經營,并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保障了雙方權益。三是開展“項目引進”行動,為產業振興助力。積極對接國家興邊富民行動規劃,積極爭取邊境地區網絡信號、電力設施、水利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改善邊境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動215家企業加大與嘎查村結對,發揮企業優勢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提升“幫扶強邊”層次引領鄉村人才振興。一是推動干部下沉,為人才振興“添柴”。建立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機制和村企利益聯結機制,為集體經濟產業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全盟390個部門單位全覆蓋結對幫扶嘎查村,下派工作隊48支117人,第一書記151人,引領示范作用明顯增強。二是補齊基層空缺,為人才振興“加油”。結合旗黨政領導班子換屆,實現班子中有蘇木鎮黨政正職經歷的干部占比達到三分之一比例目標。加大公務員、選調生、事業編制人員招考和“草原之光碩士創業行動”“三支一扶”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接收力度,認真落實蘇木鎮領導班子任期和新錄用公務員服務期限、選調生到村任職等規定,確保蘇木鎮有足夠力量推進鄉村振興。三是激發內生動力,為人才振興“點火”。創新“人才小院+”賦能鄉村振興模式,打造試點蘇木鎮10個,建立訂單式人才服務機制。多渠道吸引117名大學生回村任職,連續三年提升嘎查村干部學歷450余人,嘎查村干部自身素質得到提升。
重塑“共建穩邊”生態引領鄉村生態振興。一是統籌資源力量,打造基層治理新生態。構建旗(區)黨(工)委、蘇木鎮黨委、嘎查村黨支部和村民黨小組四級網格治理工作架構,健全完善黨組織引領和協調機制,推動優化設置基層黨建治理網格單元1065個,配備以黨員為骨干的網格員隊伍1410人,逐級明確網格長和網格員職責,建立問題反饋及處理等多項工作制度,實現網格化治理模式全覆蓋。二是豐富治理載體,形成群防群治新生態。有效整合大漠110、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居邊護邊堡壘戶、黨員中心戶、黨員流動服務隊和“都貴楞”等農牧區社會治理載體,充分發揮網格化治理服務作用,邊境地區更加和諧穩定。三是發揮主體作用,構建治理服務新機制。采取“1+1+1+N”摸排、“四個一”包聯、“三報告”監控方式,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嘎查村黨組織動態清零,扎實落實“四個一”包聯機制。全面開展農牧區黨員每月“辦實事”活動,建立和深化“群眾有訴、黨員服務”機制,常態化開展服務活動,截至目前黨員參與辦實事2642人次,辦實事1899件。